自我感觉不好,要不要准备考研二战?
不得不承认的客观事实是考研作为一场大型差额选拔考试,在这场选拔中,最基本的也最残酷的原则就是优胜劣汰,每年都有很多同学顺利或者曲折地到了对岸,但更多的同学是半道失去了参赛的机会。
其实考完后大家大体已经能够清楚自己的分数了,大家可以多对一下不同机构的公共课答案,得出来的分数再和往年的国家线对照一下。至于专业课中理工科大部分是有确定解,而文科生可以自己踩点判断一下大致的分数;
自己估计的得分与实际的分数大概在5—15分之间,在这个范围里自己可以加一下总分并与往年的最低进入复试的分数线进行比较,相差不多就着手开始准备复试吧。
充分发挥你的主观能动性相信自己一定可以,但是很遗憾也很无奈还有更多的同学需要思考的是——
考研失利了该怎么办呢?
不管是为了学术,还是为了混一张学历,其他什么原因。大家最好能清晰的认清考研对自己的价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坚持下去。
如果仅仅就是不甘心或者是盲从而考研,那么在二战中就缺乏考研的根本动力,也是最容易放弃的,那不如早做打算。
再判断一下败因。如果是在这一年中自己拼尽全力,而结果依然是失败?那么你需要考虑的就不仅仅是要不要二战的问题,你需要反思下——学习方法。
方法论至关重要,尤其是文科的学习,如果仅仅是背诵而不理解永远都很难取得理想的成绩。
当然还要综合考虑学校的热门程度,报录比,家人因素等等,现在纠结的同学可以等到国家线出来后再仔细想想。
现在先好好冷静放松一下~
不要因为这一次的失利就否定全部的自己,考研真的只是我们人生路上的赛道之一,那么多人堵在一条赛道上,难免有人出局,你出局不代表你不行,很可能是这条赛道不适合我们能力的发挥。
要不要二战呢?
有人问感觉真的分数太低了,调剂也没有希望,要不要二战呀,很失落也很不甘心?
很多时候考研二战的过程最令人痛苦的往往不是知识的高强度输入,而是二战需要考虑太多细节——
1、在家备考还是在学校旁租房子备考;
2、报名时诸多对二战考生的限制;
3、脱产还是在职;
4、能不能做到不在乎别人的眼光;
5、二战考生的档案问题;
6、二战又失败呢……;
等等,很多一战时有答案的问题到了二战时都难以复制粘贴,更别说二战时的精神压力只会比一战时更大,二战时只会比一战更孤独,心态上也会更不好……
如果说一战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自己认为可以为考研二战节省很多的时间,但是二战的压力远远比一战要大。
更何况,假如自己真的没有过线,能否真的明白自己失败在哪儿呢?
◆是学校定的太高?还是复习方法有问题?还是知识没有掌握到位?究竟怎么做?中途又遇到目标院校专业课改革怎么办?这些都要花大量的时间、花精力。
生活中作出一个选择真的很容易,难的是承担抉择的后果,这世上也没有好事占尽的道理。
所以也是希望大家都能理性地作出最不会让自己后悔的决定~
或者
去考公、去工作、去考编等其实都是另一种可行性高的选择,小编不希望考研成功与否这件事情成为大家的心魔,好像一定要用考研结果来界定自己是否优秀。
考虑清楚这些
◆首先请不要沉迷执着于所谓的名校情结,认为自己一定要考上一次名校才能证明自己人生的意义,才能证明自己不必其他人差,才代表站在了高处。
这种比较毫无意义。自身没有足够的实力也很难撑得起名校的牌子,估量自己的水平更重要。
◆其次,如果是想要实现自己的梦想,或者有志于深造,以后在高校任教等,那么二战则是不得不的选择,研究生学历是必不可少的敲门砖。
◆最后,千万不要因为不甘心而贸然去二战,不甘心看到周围的同学开开心心地入学,不甘心自己的努力化为空虚的泡沫,而这种不甘心说到底也只是由于自己虚荣心/自尊心作祟而产生的负面情绪。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二战与否,考研与否并不决定人生方向。
我们只要保证自己在某一个时间节点做出的决定不会使自己失望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