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你的管综论说文写作素材已送达!
2023-11-2 19:21:35
编辑:华杰郑州MBA培训班
关注:次
最近,中国作家协会公布了2023年新会员名单,其中有一位非专业作家引人注目,那就是前阵子火爆网络的55岁“外卖诗人”王计兵。这对热衷于诗歌创作的他,是一种鼓舞与激励。心向阳光,万物生发。从“保洁是生计,画画是生活”的南京大学学生公寓保洁员吴立娣,到“不管在什么岗位上,都要学习”的北京大学保安许文龙,再到因熟练讲解颐和园古建筑特色被称为“最强扫地僧”的清洁工张旭,他们在朴素的工作中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在平凡的岗位上坚持学习研究,正是这种不曾磨灭心中热爱的心态,造就他们不平凡的荣耀与光彩。他们的人生经历,印证着一个朴素的道理:世上没有一种成功是空穴来风、一蹴而就的,所有看似从天而降的幸运,不过是厚积薄发、跬步千里的结果。所以,想要得到回报,必须要认真付出、努力奋斗。甘甜的果实、生活的馈赠,就藏在你日复一日的坚持和踏踏实实的努力中。标题:《从“光年之外”到“千年之前”,好奇心把我们引向何方?》把宇宙的“声音”谱成乐章,首次揭秘黑洞“脉搏”,发现800余颗新脉冲星……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天眼”的科研成果频频登上热搜,这一贵州大山深处的世界最大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正以巨目观天的姿态,捕捉遥远的信号。同样,在位于我国西南地区的“暑期档顶流”广汉三星堆,青铜纵目面具一眼千年,定格了古蜀先人对苍穹的向往。不论是光年之外的深空探测,还是千年之前的天人对话,好奇心驱使着我们奔赴一场又一场星辰大海之约。对科学的好奇,创造着神奇。1990年,旅行者1号探测器在距地球64亿公里外拍摄了著名的《暗淡蓝点》。照片中,地球如一粒悬浮在阳光中的微尘。太空浩瀚,岁月悠长,宇宙中的未知之域远远超出已知范畴。好奇心让我们发现未知,而科学则让我们打破未知。地球如何诞生?人类是否会离开太阳系?宇宙的边缘又在何方?答案的求解或许永远在路上,而好奇心则成为我们向更远处探寻的动力之源。
从我国古代的夜观星象到如今的“北斗”指路、“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宫”遨游……探索未知,步履不停,而我们也正在从未知到已知的“解锁”中,拓宽认知世界的边界,拓展理解宇宙的维度,最终得以在缝隙中窥见辽阔,在坚持中成就神奇。七月底以来,华北、黄淮、东北等地出现极端降雨过程,洪涝地质灾害严重,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有关部门及时预警,多路救援队伍奔赴一线,社交媒体实时更新情况……线下各方驰援,线上亿万人关注,雨情汛情、抢险救援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列车临停避险,乘务组冒雨徒步3公里,运回1200余件食品和饮水,列车员哽咽喊出“因为穿了这身衣服,得对得起大家”;一男子驾车涉水被冲入河道,消防员利用吊车配合绳索“从天而降”,成功将他救回岸上;先前的强降雨失联人员在取得联系、确认安全后,有9人选择留在电站,继续在岗位上坚守……这些挺身而出的人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职责和使命、注解了勇敢与无畏,焕发出难能可贵的英雄气质。向险而行、攻坚克难,平凡人也是真英雄,就像网友所说的:“英雄就是普通人拥有一颗伟大的心。”标题:《唐装、汉服、旗袍……当年轻人爱上传统服饰 》毕业季,拍照留念时身着传统服饰;暑期游,旗袍与古色古香的建筑、雅致清新的风景相得益彰;西安、洛阳等历史名城,不少景点提供唐装汉服租赁服务,方便游客沉浸式体验“穿越之旅”……近年来,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统服饰持续走红,在年轻群体中更是收获不小的热情。中国自古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传统服饰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古诗中,有“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的搭配讲究,有“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的清新品位,也有“越罗衫袂迎春风,玉刻麒麟腰带红”的非凡气度。无论是曲裾、襦裙,还是褙子、旗袍,各个时期的服饰都有其独特魅力,或飘逸风雅,或华美绚丽,或低调端庄,共同构成源远流长的服饰文化体系,共同展现独具特色的中式美学气韵。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从琳琅满目的服饰,到古色古香的建筑,从余音绕梁的民乐,到精妙绝伦的技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名片”。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弦歌不辍、历久弥新,有助于更好守住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也更有助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标题:《“知识摆摊”,“卖”的是知识,“赚”的是体悟》夜幕降临,零散的摊位在大理古城人民路摆开,中山大学哲学系研究生“热带鱼”也支起自己的摊位。不同于周围摊位卖彩色发绳、水晶首饰等实体商品,她的摊位贩卖“哲学咨询、治愈与聊天”。暑期将临,有大学生选择“知识摆摊”,凭本专业知识提供付费服务。云南昭通,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历时7天,为留守老人打造“一个人的水电站”;河南信阳,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的大三学生用五味药材熬制洗发水;江苏淮安,营销专业的大学生用线上直播的方式,帮助村民销售滞销的葡萄……生活中,“知识摆摊”或许不常见,但年轻人学以致用、回馈社会的例子却俯仰皆是。对于一些年轻人来说,“知识摆摊”既是学以致用与接受检验的过程,也是自我审视和自我管理的过程,还是与社会建立联系和对话的过程。“知识摆摊”犹如一面镜子,提醒和启发人们——不仅要学习知识,更要找到运用知识的正确方式。在足球和篮球运动中,有一种战术叫“无球跑动”,指的是不持球的球员持续跑位,看似无用,却往往能达到创造进攻空间的目的。“知识摆摊”如同人生道路上的“无球跑动”,它很难直接创造可观的收入,却让年轻人有机会观察社会、施展个性、沉淀自我。这样的“无球跑动”,引导人们不断挑战自我、实现目标,这本身就意味着成长。前段时间,在中国高中篮球联赛男子组决赛的赛场上,浙江临海市的回浦中学以1分优势险胜清华附中,把梦想变为了现实,无数人为逆风飞扬的篮球少年们欢呼鼓掌。这支来自浙江县级市的中学男篮队,为何能问鼎全国总冠军?从临海放眼全国,可以说每个人的青春里都有一场球赛。它或许早已无关最后的输赢,而是备战时无数次练习的三分投篮,是“就算输也要站着输”的骨气志气,是领奖台上“一个都不能少”的团结一心……无篮球,不青春,这份以梦为马的热烈纯粹,这份全力以赴的酣畅淋漓,这份齐心协力的众志成城,这份藏于心底的少年心绪,怎能不让人格外怀念?终场的哨声总会吹响,“青春不散场”也只是美好的愿望。即便“那些年,一起打球的兄弟”早已天各一方,即便曾经逆风飞扬的球衣如今已褪了颜色,但那些为梦想拼尽全力的时刻始终在记忆深处熠熠生辉,直至沉淀为青春的勋章,推动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迎接下一场未知的比赛。标题:《“进淄赶烤”?做好服务、优化治理,让城市更有“淄”味》小饼烤炉加蘸料,灵魂烧烤三件套。“进淄赶烤”,是不少网友近期关注的一个热点。数据显示,“大学生组团去淄博吃烧烤”“坐高铁去淄博撸串”等话题,最近连续冲上平台热搜榜单。在一些提供生活服务的APP上,“五一”期间的淄博旅游订单,同比增长数十倍。一座城市的声誉,需要流量的加持,更要有常量的供给。今年“五一”假期火热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网红城市”的异军突起。淄博的烧烤,潍坊的风筝,洛阳的牡丹,西双版纳的水花……越来越多的“宝藏城市”凭借极富魅力的风土人情,获得广大游客的青睐与厚爱。其实,文旅走红只是表象,更多的秘诀隐藏在妥帖的管理、周到的服务、自发的热情里。毕竟,游客千里迢迢慕名而至,图的是顺心安心,要的是幸福感、满足感。从交通工具到环境卫生,从餐饮住宿到管理服务,任何一个细节都是完整旅程的一部分。越是名声鹊起,越要保持清醒,深耕内涵,努力把湍急的流量变成发展的增量。当超大规模客流量、超高频率曝光量蜂拥而至,是“一次性收割”还是“争取回头客”,考验城市的格局胸怀和治理效能。“五一”前夕,热门旅游城市酒店价格高企,被很多人称之为“酒店刺客”;一些地方少数人在缺斤少两上动歪脑筋,在打车绕路上花坏心思;有的市场摊位相互串通哄抬物价……这样的“待客之道”,岂能是“发展之道”?针对这些价格乱象,多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实施监管,严肃查处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清醒的认识、及时的反应无不证明,纷至沓来只是第一步,如何留住脚步才是做大做强节日经济的关键所在。没有哪个地方能靠“网红”的名头经久不衰,唯有城市的气质、文化的底蕴、温馨的体验,才能让人们心之所向、行之所往。“赶时间的人没有四季 / 只有一站和下一站”“我明明一动未动 / 名字却跑丢了 / 你可以叫我:上一个 / 也可以叫我:下一位”“每天我都能遇到 / 一个个飞奔的外卖员 / 用双脚锤击大地 / 在这个人间不断地淬火”……送外卖5年,写了2000首诗,外卖诗人王计兵的诗集,在豆瓣上被打出9.3分,不少人看得“热泪盈眶”。有人说,诗歌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在生活的“褶皱”里,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诗。德州菜农在土地里、菜摊前写诗,“不管我身边有没有人/ 这也是我一个人的黄昏/ 我现在就是一个舞蹈皇后 /抱着风跳,踩着水跳 / 在金色的光里跳”;青年人在夜宵摊、办公室、通勤时写诗,“天光变暗之后/ 依靠自身发光的事物开始增多/ 地铁摇晃的声音/ 接近夜行海滩的风浪”;孩童以童真为墨写诗,“爷爷还活着的时候/ 这个世界的风雨/ 都绕过我/ 向他一个人倾斜”……当平凡的日常碎片凝练成言,当鲜活的人生篇章糅合成句,诗歌中满含对生活的感怀、对生命的体悟。诗言志,歌咏怀,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诗中给自己塑像,每个人的诗又汇成了这个时代的诗章。写诗是对自我的书写,是对日常的反思,也是对远方的凝望,诗歌“为何而起”又“为谁而作”,或许并没有那么重要。当“你为什么写诗”这样的问题脱口而出,与其说是对想要探索具体的缘由,不如说是渴望心灵的交流。标题:《坐高铁、喝咖啡、住酒店……这些日常也需要人教?》如何坐高铁、如何去医院看病、如何办银行卡、如何开煤气灶……一位短视频博主将很多看似简单的生活常识拍成科普视频,在社交网络走红出圈。“知识爆炸”“信息爆炸”在迅速扩张认知边界的同时,也在某种意义上让人们的知识短板加速显露出来。一直在大城市生活学习的人,去到农村可能很难分清楚狗尾巴草和谷穗的区别;习惯了喝粥吃早茶,第一次吃四川火锅在选蘸料上可能会有些迷茫;从未出过国的人第一次坐上其他国家的高铁,也许会有些手足无措……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己触及不到的事项,也正因如此,不论自己还是看到他人在日常生活中遭遇类似微妙的瞬间时,不妨多一份坦然、多一份理解。就像《如何如何》系列短视频的作者所说的,“我的视频也许不能百分之百教会大家,但我想传递一个观念,遇到任何没接触过的事情都不要害怕”。标题:《月光下的焦灼等待,家门口的望眼欲穿……这就是回家的意义》“看见孙女回来99岁爷爷立马精神”“黑夜中父亲站路口等儿子回家”“妈妈时隔5个月回家儿子掩面大哭”……或喜出望外,或手舞足蹈,或相拥而泣,最近一段时间,许多人记录的回家瞬间,让不少人跟着笑了哭、哭了笑。明天就是大年三十了,不知此刻的你是已经到家了,还是正在路上,抑或是还在坚守。一年到头,无论回家与否,家,总是那个最惦念的方向。“他乡纵有当头月,不抵家山一盏灯。”为什么要回家?月光下焦灼等待的身影是答案,家门口望眼欲穿的目光是答案,饭桌上笑逐颜开的面庞是答案,临行时厚厚的包裹也是答案。家,不一定大,但因为有了自己牵挂的人,有了牵挂自己的人,而成为让人最牵念的地方;回家过年,因为这份平淡的踏实感和浓烈的爱意,成为心中最郑重的仪式。无论工作多忙、路途多远,都要回家过年,就像倦鸟归林、落叶归根一般顺其自然。在重逢的那一刻,所有思念都有了出口,万般情绪都有了依归。在《消逝的钟声》中,史铁生这样论述故乡:“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心情一经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了故乡。”无论回家过年还是留守他乡,有记挂,就不孤独;被记挂着,就有归处。